...
28 2016.06

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我国农业创造新机遇

来源: 中国质量报

东北大米、云南茶叶、西藏净水、宁夏枸杞……并不宽敞的会场外产品展示区,各地最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引来中外宾朋争相驻足品尝;会场内,各地的党政领导亲自当起了“宣传员”,向中外专家推介自己家乡的特色农产品。

这是6月25日在北京举行的“第五届品牌农商发展大会”上见到的一幕。这个由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、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、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共同主办的大会,主题是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机遇”,目的就是希望与会人士探讨以科技创新驱动优质农产品发展,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新动力。

会上,主办方设置了“增加中高端供给,让天下人享受水果好生活”“品牌价值评价与提升,建立优质供给的标杆”“推动‘互联网+’创新,增加农业科技有效供给”等专题,来自地方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领导、专家、企业家等做了交流发言和研讨。

农业发展亟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

“我国的粮食产量去年已达到12429万亿斤,但实际上距离中国的总需求还不够,有关部门测算下来,去年粮食的总需求达到了12800万到12900万亿斤,还有500亿斤的缺口,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。但实际上,我国去年粮食进口了2500亿斤。”大会上,当全国政协常委、原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、办公室主任陈锡文用数字说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时,我国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一下子吸引了全场的注意力。

为什么会出现缺口只有500亿斤却进口了2500亿斤这样令人困惑的现象?陈锡文分析指出,这充分说明我国的粮食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,有些产品供过于求,多余的只能进仓库;而有些商品供不应求,不得不从国际市场进口。比如大豆,中国曾经是世界上大豆产量第一、出口量第一的国家。现在我国大豆产量已经降为世界第四,进口量倒成为了世界第一。去年国内大豆总产量是200亿斤,但是进口大豆1634亿斤。

在陈锡文看来,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重要的是千方百计提高产品质量,提升产业竞争力。要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对农业生产体系注入两大要素。一是科技因素,要靠科技创新来促进农业的效益提高、质量提升;二是要注入制度因素,只有推进制度创新,才能使得农业生产组织得更加有效。

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会长朱保成也认为,要以科技创新驱动优质农产品发展,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新动力。“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科技支撑是关键,当前我国优质农产品总量偏低。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,但是科技创新始终是基础性问题。优化产品结构必须依托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,提高农业生产科学性的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,适应市场需求,必须调优、调高、调精农业生产机构,增加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生产。”他建议,通过科技创新,调动企业等社会科研力量增加绿色有机安全和特色农产品供给,降低生产成本,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。

农业现代化需走品牌发展之路

前不久,国务院刚刚发布了《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》,提出要推动农村消费升级,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,打造农产品品牌和地理标志品牌,使得品牌引领农业升级成为此次大会上的热点话题。

“当前调结构、转方式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任务,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,强化农业品牌建设,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,是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,也是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,意义十分重大。”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认为,供给就是品种、质量、数量;还有安全性、稳定性和方便性。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市场竞争加剧,品牌、科技、金融、营销等现代要素不断集中,先进商业运作理念和方式不断引入,农业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加快融合对农业产业升级、品牌战略实施和竞争力提升的推动作用愈发凸显,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品牌优势,把品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至关重要。

据悉,联合国统计的440种重要工业产品中,我国有280余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,但是在全球最佳百强榜中,却只有华为和联想入围。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刘平均认为,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国际品牌价值评价科学性不够,并且中国缺少话语权。“在按照国务院要求建立中国特色的品牌价值评价机制实践探索中,中国创新了区域品牌评价,包括以地理标志保护为切入点的农副产品,我国获得地理标志的产品有2000多个,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,其中95%以上是农副产品。”他透露,我国已经制定了《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价》国家标准,针对农产品品牌评价创新中国特色的评价方法与体系。


Copyright © 2015. 重庆土特产品交易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.